把价格打下来了!股票配资网址导航
我还清晰的记得,十几年前刚开始玩表那会,就看到“三大复杂功能”的说法,即陀飞轮、万年历和问表,都是瑞士制表“神坛”上的皇冠。那会对机械表了解的并不多,只觉得陀飞轮给人的神秘感是最强的。
万年历的复杂性并不直观,虽然知道它能够通过机械程序识别大小月以及闰年闰月,但万年历功能模块往往在机芯的正面,从机芯背透很难观察到它结构的复杂性;问表倒是一眼看上去就会觉得非常复杂,只是问表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高不可攀,身边拥有三问表的表友也非常少,切身感受的机会并不多。陀飞轮则不同,彻底“敞开心扉”给你看个够,复杂性一目了然,又让人一时难以理解。它时时刻刻都是动态的,擒纵机构仿佛悬浮在机芯上方,这无疑有很强的神秘感,更别说对于立体陀飞轮、球形陀飞轮等高阶的陀飞轮腕表。
表态腕表大奖2024最佳陀飞轮腕表得主——爱彼皇家橡树概念系列陀飞轮“COMPANION”腕表,售价1855000元
真力时DEFY陀飞轮天际腕表费利佩·潘通限量版,496800元
而且瑞士、德国甚至是日本品牌的陀飞轮腕表都贵的吓人,更增加了我们对其复杂性的预判。但凡配置了陀飞轮功能,肯定在各个品牌中晋升到高奢段位,哪怕除了陀飞轮仅仅只是两针基础功能的表款。例如爱彼皇家橡树基础大三针的款式定价大约20万,同为精钢版本陀飞轮两针款的定价就达到了惊人的152万,价格差距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陀飞轮腕表款式林林总总,价格便宜的却不是一点半点。海鸥表、上海表、北京表,普通陀飞轮腕表的价格只有一万出头到两三万块。
贝伦斯“黑暗骑士”陀飞轮腕表,售价35800元
再看各种小众的国产品牌,陀飞轮腕表更是比比皆是,一般价格从3000左右到五六千不等。最近,凡致还推出了一款陀飞轮腕表,标准版本的售价只要1600多,就算是升级了砝码摆轮等配置,价格也只需要再加500块!再一次打破了国产陀飞轮腕表的价格底线。
陀飞轮腕表的价格差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不禁让人心生三个问题:第一,陀飞轮的结构真的这么复杂吗?以至于难以制造,身价倍增;第二,国产陀飞轮价格为何这么低,它们是真正的陀飞轮吗?第三,陀飞轮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先简述下陀下轮的由来和基本原理。陀飞轮是怀表时代的创造。在18世纪未,摆轮游丝还不像现在这么轻量化和高频,同时机械怀表多垂直放置在胸口的口袋中,长时间保持一种位置,擒纵系统中的摆轮游丝在垂直摆动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使得摆轮游丝的重心偏离轴心,从而产生方位差,这会干扰擒纵系统最主要的物理学原理——等时效应。
说到这,就很容易理解重力对于怀表走时的影响了。于是,瑞士钟表大师亚伯拉罕·路易·宝玑(
Abtahan-Louis Breguet)在1795年构思出了陀飞轮这种钟表调速装置,并将它命名为“Tourbillon”(意为“漩涡”,源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用来形容行星饶太阳公转的名词),并于1801年6月26日获得了专利。他将擒纵机构放置在一个旋转的结构中,使得摆轮游丝不停的围绕轴心旋转,此时受重力影响产生的方位差,会在彼时擒纵机构旋转180°之后相互抵消。所以陀飞轮本身并不是消除误差,只是将正负误差之间相互抹除
如上图所示,宝玑先生的发明,为了提高稳定性,设计了一个支架来固定陀飞轮组件的轴心。后来在1927年,德国制表大师Alferd Helwig又设计并制造了没有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利用擒纵轮和支承上的齿轮来保持陀飞轮的稳定旋转,使得陀飞轮组件像是悬浮在机芯之中,进一步提高了感官上的神秘感。这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陀飞轮的样子了,有时也会被称做“飞行陀飞轮”。
到底有支架好还是没支架好,这个问题并不绝对。很多现代陀飞轮腕表为了体现精湛的打磨工艺,依然会使用传统的支架设计,例如百达翡丽超级复杂5316放置在背面的陀飞轮,就是用了形状类似蝙蝠翅膀的支架,显得非常高级。
我国自主生产陀飞轮的时间比较晚,这一点也确实说明当年设计和生产陀飞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直到1996年,由许耀南领导的技术小组在北京手表厂研究所才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只陀飞轮手表的设计与制造,许耀南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陀飞轮之父”。比较有名的“中华灵燕”、“蝶恋花”陀飞轮腕表都是出自许老爷子之手。不仅是陀飞轮机芯,他对我国各类自主研发机芯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比如他曾经主持研发了双擒纵共振机芯,两套擒纵机构能够相互矫正误差。
而国产陀飞轮机芯的大规模制造与普及,要更多的归功于国产品牌“海鸥”。2005年,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陀飞轮”表,不仅以“海鸥”牌推出了数量众多的陀飞轮腕表,还大量的外供陀飞轮机芯。国内第一批国产品牌以及到现在林林总总的陀飞轮腕表,大多都是使用的是海鸥产的陀飞轮机芯。
使用海鸥无卡度同轴陀飞轮机芯的原浩瑜珐琅腕表
后来,无论是北京表、海鸥表还是上海表等传统国产品牌,都研发出更高阶的陀飞轮机芯,比如海鸥推出立体陀飞轮腕表“奇翼陀飞轮一号”,擒纵机构能够沿着双轴旋转:内轴框架为同轴陀飞轮组件,每分钟旋转1周,外轴框架150秒旋转一周;内外框架旋转轴心线相互垂直。立体陀飞轮可以说是对摆脱重力影响更加极致的设计。
陀飞轮最初被设计出来之后,难度就变成了如何生产。这么多零件又小又要非常轻(
否则将消耗大量的动能,反而影响走时精度也缩短走时长度),对于原来以手工为主的机芯制造来说确实很难。但对于现代制表工艺来说,随着精密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陀飞轮零件在制造上的难度一去不复返了,国内各大机芯厂都能生产出质量可靠、走时稳定的陀飞轮机芯。只是机器加工的痕迹比较明显,难以给人非常精致的感觉。
甚至一些相对复杂的陀飞轮腕表,也只有几千块的售价。比如原来被看作欧米茄高级陀飞轮技术的中置陀飞轮,国产也有不错的产品推出。华梭就在近期发布了一款“八大行星”主题的中置陀飞轮腕表,售价仅6800元,说明中置陀飞轮的批量化生产技术已经不在话下。不仅如此,表盘设计也非常有亮点,采用深蓝色砂金石作为基底,模拟太阳系的宇宙环境,可谓繁星点点;然后用宝石制作立体球形行星,并镶嵌在砂金石表盘上;宝石的选择还根据行星的特点进行了精心筛选,比如木星采用的是虎眼石,地球采用的青金石,水星和火星则分别使用了绿松石和红玛瑙。中置陀飞轮居太阳位,每一分钟旋转一圈,如果用相对运动来说,犹如行星公转的宇宙画面;另外,表盘外圈还设计了12星座刻度。这么多材质的宝石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无论是设计感还是趣味性,这块表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孔雀表也发布了自己的中置陀飞轮腕表第一代“黑洞”。巧的是,和华梭的那款一样,也是宇宙主题,不过风格差异很大,整体设计是一种具有未来感的炫酷风。
售价26800元
再比如国产小品牌中国樱花正反向飞行双陀飞轮腕表,两个镂空设计的陀飞轮装置竖向排列在8点和10点位,表盘则位于盘面左侧,构成偏心设计,整个盘面布局竟然有了大牌的既视感,但售价只有5000元出头,简直不敢想象。
常见的陀飞轮看上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技术细节也有自己的特色,但对于常规款来说,基本都可以分为两类:同轴陀飞轮和偏心陀飞轮。它们很好区分,摆轮游丝的摆动轴心与旋转框架的轴心一致就是同轴,否则就是偏心。用海鸥牌两个陀飞轮作为例子,两者很容易分辨,下图左侧为偏心陀飞轮,右侧为同轴陀飞轮。
两者的基本原理也是一致的。我们知道,摆轮游丝依据等时效应,每次振频所需要的时间理论上是一致的,摆轮通过拨动擒纵叉周期性的抓住(
“擒”)和松开(“纵”)擒纵轮;擒纵轮又连着的秒轮(四轮),这就实现了调速和准确的走时。这也是为什么理论上振频越高,走时越精准。
那么陀飞轮是如何旋转和调速的呢?这是因为擒纵机构被安装在了一个可旋转的框架上。旋转框架一般由夹板、支承等零件构成,秒轮与旋转框架的轴心链接,驱动整个陀飞轮组件旋转;原本直接对秒轮进行调速的擒纵轮,现在只需要对旋转框架进行调速即可间接实现对秒轮的调速。擒纵轮通过连接在一个支承上的固定齿轮,并围绕这个固定齿轮以“自己的节奏”旋转,便实现了对自身旋转框架的调速,进而实现准确的走时。
各类陀飞轮的基本原理都类似,我们之所以看到陀飞轮的形态各异,无非是对其中某一组件的形态或者传动轮系进行了改变,例如把支承上的固定齿轮由外齿齿轮改成内齿齿轮并改变安装位置等,但最常见的就是对旋转框架的设计,以及采用传统陀飞轮的支架设计,等等。例如芝柏的陀飞轮支架会经常设计成“一”字桥形;再如江诗丹顿的陀飞轮框架会设计成“马耳他十字”的样子。
当然,也不乏一些更加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设计,比如卡地亚推出的“双重神秘”陀飞轮腕表,不光擒纵机构自转,整个陀飞轮组件还会公转,就是将陀飞轮轴心与固定蓝宝石水晶盘中心的支承齿轮连接,并动力传输。由于蓝宝石的旋转很难被眼睛察觉到,所以整个陀飞轮仿佛漂浮在腕表里,通过“神秘”的引力控制走时。
写到这里,我想插播一个陀飞轮和卡罗素的区别,因为它们两者有时很难区分。卡罗素(
Karrusel,意为旋转的木马),从名字来看就知道它们不是一个东西,否则它们也不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叫法。事实上,它的诞生比陀飞轮足足晚了一个世纪,于1892年由伯尼金森(Bahne Bonniksen)发明并获得专利,同样是为了让机械表的擒纵机构旋转降低地心引力的影响。
但是它们让擒纵机构旋转的原理不一样。可以说,卡罗素只是更加纯粹的想要擒纵机构转起来。如前所述,陀飞轮是利用秒轮传输动力进行旋转,其旋转框架承担了调速功能;而卡罗素则是直接利用通过发条盒的动力旋转,其旋转框架本身不承担调速功能。最初设计的卡罗素将近一个小时旋转一周。
我用上图宝珀的一款陀飞轮卡罗素腕表进行说明更加直观一些。通过背面可以发现,12点位的是一个偏心陀飞轮,秒轮连着陀飞轮的轴心;6点位是卡罗素,发条盒通过轮系直接传输动力带动卡罗素的旋转框架旋转,只不过宝珀通过一定的传动比,让这个卡罗素一分钟旋转一圈。再如雅典的奇想系列卡罗素腕表,它的整个机芯甚至盘面都在旋转。
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了。以当今精密加工的技术手段,常见的陀飞轮已经没有那么复杂了(
当然,如果想把它某一个方向作到极致,比如惊人的薄,那还是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
宝格丽Octo Finissimo Ultra陀飞轮腕表,仅1.85毫米厚
身价高,一是是因为陀飞轮本身还是具有高端、复杂的市场定位,制造没有那么复杂了,但是形象还是高高在上。二是精密加工出来的东西再好,也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对陀飞轮组件的精细打磨,这种手工的价值实际上要比制造本身要值钱。三是每个重要零件的技术细节也会精益求精。比如下图这款宝玑陀飞轮的组件,大量零件进行了镜面抛光和倒角打磨;零件的技术细节也做向极致靠拢,如硅材料的使用,考虑风阻的内凹式砝码摆轮,等等。
即使如此,国产陀飞轮的成本压缩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出于好奇,我也买了一块凡致的同轴陀飞轮腕表。拿到表的那一刻,我还是被远超预期的性价比所折服。
首先,腕表的整体设计就可圈可点。表盘呈上下两部分,12点位之下是一个精巧的两针盘面,蓝钢指针打磨毫无毛刺,烤蓝均匀;6点位之上是硕大的陀飞轮开窗,窗口边缘用抛光金属包裹,提升精致感;上下蓝宝石表镜设计让我们能看到同轴陀飞轮组件的全部,好似悬浮在这个窗口中央,不但可以看到陀飞轮组件整体的旋转轨迹,还可以看到擒纵叉、擒纵轮的运动过程,动态视觉效果不可谓不好。
我购买的是高配款,陀飞轮旋转框架来板的外形像个3/4饼图,顶端有个小三角让它更具流线型,并承担了小秒针的作用(
一分钟旋转一周);框架被漆成黑色,几乎看不到机器加工的瑕疵;摆轮是砝码摆轮,这比光摆要讨喜很多,也显得古典;还有一个细节我很喜欢,游丝外桩的位置被摆放的很正,尽管没有使用无卡度结构,但是并没有影响美感。
机芯背面夹板做了镂空处理,而且凡致很聪明的对夹板和螺丝进行了抛光。对于大部分的夹板来说,大约20厘米的距离看过去,精致感竟然有些接近高级手工抛光的效果,这点让我非常意外。我也只是用目镜看,才能看到一些机器加工的痕迹。
说到这里,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如此便宜的国产陀飞轮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陀飞轮,它与昂贵的大牌陀飞轮,结构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还借来一块国内独立制表人原浩瑜的一款陀飞轮腕表。机芯采用的是海鸥的无卡度同轴陀飞轮,表盘使用了微雕和微绘珐琅艺,尽管是外购来的机芯直接使用,但是这样的腕表集合了珐琅和陀飞轮两大有趣的内容,价格也只有两万多,买一块戴在手上的感受是非常好的。
现在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如果单从宝玑先生设计的本意来说,陀飞轮已经毫无工具性价值了。腕表时代了,手腕会经常的变换位置,不可能让腕表保持垂直状态,即便是放着不戴,也基本是平放,而且摆轮已经小型化、轻量化了,本身重力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说陀飞轮的实际作用已经消失殆尽。
它的价值更多的是对精巧机械结构的演绎、对极致打磨工艺的欣赏。所以如此便宜的国产陀飞轮也不是对昂贵陀飞轮的否定。陀飞轮不能脱离品牌和腕表的其他部分独立存在,大牌陀飞轮在细节上的结构优化与设计打磨上的更高追求,所带来的是加倍的赏心悦目是国产陀飞轮无法达到的。反过来,因为大牌陀飞轮就否定国产陀飞轮的价值也是不对的,它们用极低的价格、不打折扣的演绎了陀飞轮的机械之舞。对于想要低门槛拥有陀飞轮腕表的大部分表友来说,国产表是唯一解决方案。
对于大多数爱好机械表的人来说,体验一下陀飞轮都是一件难以抗拒的事情,有能力买大牌那自然再好不过,但是也不要看不上国产陀飞轮腕表,它们用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极高性价比的玩表体验。用自己的钱玩自己的表,获得玩表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Gardner
爱表,玩表,略懂表。
表态互动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只要1K+的国产陀飞轮
你怎么看?
点击下图进入精彩文章推荐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