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了各地医保部门落实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典型案例(第一批)股票配资配资,涉及6个省市、8家医疗机构、20余名医务人员被处罚。
来源|看医界综合
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定点机构医务人员“驾照式”记分管理正式实行,也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医保部门正式开展了对于医务人员的监管。
如今,新规已经正式实施9个月,全国医保部门对于医务人员监管情况如何?9月14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了各地医保部门落实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典型案例(第一批),涉及6个省市、8家医疗机构、20余名医务人员被处罚。
在被处罚的20余名医务人员中,有的直接被记12分,终止医保支付资格3年;有的被直接追究刑事责任,也有的被记2分到5分不等。
这是指导意见实施后,国家医保局第一次发布典型案例,国家医保局在函件中指出,各地医保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在对违法违规的定点医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协议处理之后,依法依规精准认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责任人进行记分处理,通过监管“延伸到人”,引导定点医药机构工作人员加强自律、主动合规,更好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实际上,在大数据监管体系下,每一位医生的每一个医疗行为都将直接呈现在医保监管大数据平台上,就像布满城乡相关场所的“天眼”一样。任何“异动”,比如某一位医生使用药品、耗材有异常,监管部门都将“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然后,在监管方面就可以做到“精准出击”,百发百中。
去年9月,《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印发后,有业内人士向看医界表示,医疗服务行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也是医保基金使用的主要环节,医生作为医保基金使用的重要出口之一,受到监管也是必然之势。
附:国家医保局编发各地医保部门落实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典型案例(第一批)
(本文为《看医界》综合)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